|
|
|
|
|
为什么以前吃的药有效果,
现在却没有效果了?
抗微生物
2024年11月18日至24日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“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药物认识周”,旨在提高对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的认识和了解,今年的活动主题是“教育 倡导 立即行动”。
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或许都曾遇到过这样的困惑:以前生病时,某种抗微生物药物效果显著,但如今再次使用,却发现效果大不如前。这种现象,其实与微生物耐药性的产生密切相关。
微生物耐药性怎么产生的?
误区1、将抗菌药物等同于消炎药、感冒药、退烧药?抗微生物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由病原体(如细菌、真菌等)引起的感染,而对非细菌感染引起的症状(如类风湿关节炎、过敏性鼻炎、病毒性感冒、流感等)无效。在使用抗微生物药物前,需经医生诊断并明确病因。
误区2、贵的药物比便宜的好,新的药物比老的好?
抗微生物药物并无好坏之分,只有是否适合。选择抗微生物药物时,应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,选择最合适的药物,而不是盲目追求新药或贵药。
误区3、盲目增减剂量,一旦症状缓解就随意停药?
盲目增减剂量可能增加药物毒副作用,随意停药可能导致病情反复和耐药性产生。患者应严格按照医嘱用药,不得随意增减剂量或停药。
误区4、频繁更换品种,多种药物联合使用?
联合用药的种类越多,药物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发生率越高。应根据用药指征,在医师的指导下正确地联合使用抗微生物药物。
误区5、抗微生物药物可预防感染?
抗微生物药物是杀灭微生物的,没有预防感染的作用。预防感染应依靠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、合理的饮食和适当的锻炼等。
误区6、广谱抗微生物药物优于窄谱?
广谱抗微生物药物虽覆盖范围广,但针对性不强,副作用可能更大。一旦明确了病原体,最好使用窄谱的抗微生物药物,因为窄谱药物针对性更强,副作用更小。
误区7、随意停药,没有完成整个治疗疗程
患者感觉症状已经消失,是药三分毒的想法,随意停药。一旦使用抗微生物药,需要遵医嘱,完成整个抗微生物药物的疗程。过早停药可能会导致细菌未被完全清除,病情反复或产生抗药性。
结语
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药物对于保护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,我们应加强对抗微生物药物使用的科普宣传,提高公众对抗微生物药物的认识和合理使用意识,共同维护人类健康。